政策双驱助推数字化转型:国家数据局与工信发展中心同步发力数据基建与AI应用

时间:2025-08-14    点击:111

  【北京讯】在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竞争新高地的背景下,我国正加速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与人工智能产业化进程。近日,国家数据局与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相继发布重要文件——前者就数据基础设施及可信数据空间技术规范公开征求意见,后者则面向垂直行业征集大模型深度应用案例。两项政策协同落地,标志着我国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和AI与实体经济融合方面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。

1

夯实数据基建:从技术规范到可信流通

  国家数据局发布的《关于征求数据基础设施3项技术文件、可信数据空间3项技术文件意见的通知》,直指数据要素流通中的核心痛点。文件涵盖数据分类分级指南、跨域互操作协议、隐私计算框架等关键技术标准,旨在构建"数据可用不可见"的信任环境。

  "这相当于为数据要素市场铺设‘铁轨’。"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专家解读称,当前我国数据交易规模虽已突破千亿元,但权属不清、安全焦虑等问题仍制约着数据潜能释放。以可信数据空间技术为例,其通过区块链、联邦学习等手段确保数据共享时的可控性,有望在金融风控、医疗科研等场景率先破冰。

大模型下沉产业:寻找"杀手级应用"

  与此同时,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起的《垂直领域大模型深度应用案例征集》,则聚焦AI技术从"炫技"走向"实用"。通知明确要求案例需具备技术原创性、经济效益或社会价值,内容需体现技术突破、产业赋能或商业模式创新,重 点面向制造、能源、农业、医疗等传统行业。

  分析指出,此次征集反映出国家对行业大模型“由虚向实”的迫切需求。随着通用大模型竞争趋稳,垂直领域的场景化能力成为发展重 点,政策引导有望加速工业质检、科研辅助、供应链优化等细分场景的技术渗透。这一政策导向与行业趋势高度契合。2024年以来,通用大模型竞争趋缓,而行业大模型因能直接提升生产效率成为新焦点。例如,某钢铁企业通过工艺优化大模型降低能耗10%,某农业大模型实现病虫害识别准确率超95%。"大模型的下一战不在参数大小,而在产业渗透深度。"工信部相关人士指出。

2

政策协同释放数字化转型信号

  两项通知的同步推进,凸显了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协同效应。国家数据局聚焦基础设施“筑底”,工信发展中心发力应用“搭桥”,共同推动数据要素与大模型技术赋能实体经济。两项政策看似独立,实则形成"基础设施+应用生态"的闭环逻辑:

●数据层面:通过标准化解决"有数不能用"的困境,为AI训练提供高质量燃料;

●算法层面:推动大模型在产业场景中"淬火",反哺数据需求迭代。

  "这如同当年的‘修路造车’战略。"清华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分析称,随着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完善和行业大模型标杆案例涌现,到2025年有望形成覆盖数据采集、处理、应用的全链条产业生态。

企业响应与未来展望

  政策发布后,头部科技企业迅速行动。华为、阿里云等表示将参与标准制定,部分专精特新企业已启动案例申报。资本市场同样闻风而动,数据治理、隐私计算相关板块周内涨幅超5%。

  专家建议,企业应重 点关注:

  1、数据基础设施领域的合规技术供应商机会;

  2、具备行业Know-how的AI解决方案商;

  3、跨域数据流通服务新模式。

  随着数据要素和大模型的双轮驱动,中国正试图走出一条区别于欧美的发展路径——以制度创新带动技术创新,最终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咬合。这场静悄悄的变革,或许将重塑未来十年的产业格局。

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,仅供学习交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并不代表我站观点。本站将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,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